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网转载
湖南等11省市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三年间
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19-01-07
 
浏览量: 1
 
| | |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题:硬措施推进大保护 转方式提升获得感——11省市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三年间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11省市,以20%左右国土面积承载着40%以上人口和40%以上GDP。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三年来,各地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应急与谋远并重,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动真碰硬守护一江清水

  寒冬时节,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福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晏美军正忙着组织人员种植绿肥。46岁的他曾是有着23年养殖经验的资深“猪倌”。2017年,君山区全面落实生猪退养,晏美军主动拆除自家猪舍,带领村里的退养户成立合作社,向规模水稻种植转型,当年收益就接近30万元。

  晏美军说:“养猪对环境污染大,为了保护长江,必须痛下决心转型,2018年合作社规模扩大,产值达上千万元。现在大家看到了‘钱景’,纷纷加入合作社。”

  退捕还渔、退渔还湖、退耕还林还草、腾退长江岸线、清退污染企业,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加快转方式调结构……3年来,各地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做好加减法,求解长江大保护必答题。

  上游,云南大理市实行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截污治污工程提速等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贵州大力退耕还林还草,率先出台水土保持年度考核办法,水土流失面积预计将减至4.5万平方公里,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41.3%。

  中游,“千湖之省”湖北122.2万亩围栏围网和网箱养殖被拆除,27.45万亩投肥(粪)养殖被取缔;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江西九江下大力气打造“最美岸线”、推动沿江小化工企业“关停并转”,并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等五大新兴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下游,安徽明确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江苏省江阴市在“无效供给、低端产能”上坚定做减法,在“高端产业、绿色产业”上持续做加法,每年因环保不达标否决的项目投资额都在百亿元左右,全面培育壮大新动能。

  在长江全线,非法码头、饮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化工污染、固体废物等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近3年,长江干线的1254座非法码头被拆除,并全部复绿;沿江省市关停了一大批污染化工企业,仅江苏就关停落后化工企业数千家。

  “还江于民”效益逐渐显现

  成群结队的越冬候鸟飞抵上海崇明岛;十年未见的“稀客”江豚在武汉市青山区附近江面嬉戏逗留;西伯利亚红嘴鸥再次造访长江泸州段……

  3年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还湖于民、还江于民,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让广大群众和沿江企业的获得感逐渐提升。

  安徽省铜陵市滨江生态公园,江堤宽阔、草木繁茂,在岸线整治前,这里混杂着砂站、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没想到脏乱差变成风景线。”铜陵市市民章勇对沿江生态变化感触很深。

  环境改善了,绿色产业起来了。在湖北大冶,从事家具制造的刘合伍在家乡流转山地万余亩,由砍树人到植树人,带富了一方乡亲。曾经的煤老板黄东平将目光转向养花植树,樱花园、红枫园、蜡梅园、海棠园、农家美食园和水果采摘园达1800亩。近5年,大冶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46.1%。

  在浙江丽水、在湖北崇阳、在江西抚州、在贵州赤水,绿水青山正在成为群众的脱贫金山。打出“全景赤水·全域旅游”招牌的贵州赤水市依靠发展生态旅游、中药材、竹产业等绿色产业,成功脱贫摘帽。“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否则扶贫可能就没法干了。”赤水市长谭海说。

  长江大保护也让不少企业增强了获得感。“如果没有非法码头治理,就不会有航运业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宜昌枝城港党委书记马爱东说,此前在非法码头疯狂挤压下,企业连年亏损,治理后经营环境明显变好,大家越干越有信心。

  “产销两旺的好形势,与长江大保护密不可分。”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副首席运营官杜晓松说,公司累计投入3亿多元进行环保改造,创新生化综合运用处理技术防治污染,企业十年来首次扭亏为盈,2018年前10个月实现销售收入约50亿元,增长约94%。“通过提前布局、强身健体,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共抓长江大保护依然在路上

  近年来各地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但环境保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些干部和专家认为,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三对矛盾和难题:污染历史欠账大、治理见效慢,但人财物投入有限,保护修复任重道远;水污染防治高度专业,但研究力量和专业队伍匮乏,不少地方治理污染“概念热、落地难”;长江大保护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协调问题依然突出,跨境污染风险不减。

  如何破解这些顽瘴痼疾,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也在努力寻找答案。

  针对环保力量不足、监测手段较弱,湖北省石首市去年5月创立“电哨长”环保监督机制,对沿江企业用电情况,电力部门实时监控,为执法部门提供执法线索和监管证据。江苏沿江八市人民检察院建立并启动长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检察协作平台。

  针对统筹不足协调不力,马鞍山市与南京、芜湖等地联合开展跨市界水污染联防联控;重庆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了市、区县、街镇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全市5300余条河流、3000余座水库“一河一长”全覆盖。

  针对“两山”转化难。湖北省鄂州市探索实施生态价值工程,云贵川3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新安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进入“2.0”时代。

  沿江干部和相关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处理好人与水、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道必答题。共抓长江大保护,三年大变样,依然在路上。(记者 王贤 余贤红 张紫赟 谢佼 林碧锋 秦华江 周楠 潘德鑫 黄筱)